松山湖国际双创社区。 资料图
(资料图片)
“东莞向苏州学什么?”这是近段时间,东莞干部频繁自问。
8月16日至17日,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率队赴苏州市考察学习。这是事隔两年后,肖亚非第二次率队到苏州考察学习。
公开资料显示,除了东莞书记率队赴苏州,今年的7月2日-7日,东莞市直机关党组织书记专题研讨班在苏州大学举行;7月12日-13日,东莞厚街招商考察团赴苏州、合肥精准招商;7月16日-19日,由民革东莞市委会副主委刘蕾带队深入杭州、苏州等地开展实地调研。
稍早前,东莞市委组织部(市委人才办)牵头组成考察团,到包括苏州在内的城市学习产才融合方面的先进经验。
苏州是首个晋级GDP2万亿的地级市,GDP是东莞的2倍余。今年上半年,苏州GDP达11458.4亿,同比增长4.7%,更为重要的是新兴动能表现活跃,这对当前全力以赴抓经济的东莞而言,无疑值得好好研究的。
具体来看,东莞要向苏州学什么呢?
为何去苏州?
两地产业结构、企业组成相似
“苏州一直是东莞对标学习的榜样。”肖亚非评价道,苏州和东莞两地产业结构、企业组成相似。
这也直接道明了,这次考察团为何到苏州去。
苏州和东莞分别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,它们的身边都有一位“老大哥”,一个是上海,一个是深圳。当然,东莞还被广州、香港环绕着。
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,因为成本压力,香港加工业转移,东莞开启“村村点火”的模式。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,外来投资大幅增加,东莞开始承接国际资本的转移,尤其是台湾IT企业的转移,东莞借此融入全球产业链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,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,民营经济在与外资企业的协作配套中逐步成长。
几乎在同一时间段,位于长三角的苏州开始经济的跃升。20世纪80年代初,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,苏州大力发展乡镇企业,实现资本积累。20世纪90年代初,苏州抓住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,建立苏州工业园,吸引大量外资的到来,经济再上新台阶。20世纪90年代末,苏州再次抓住民营经济的机遇,大力发展民营经济、个体私营经济,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如果说过去更多是顺势而为,那么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,打破了两座城市固有的模式,苏州和东莞纷纷开始思考新的赛道,从顺势而为到了主动作为。
苏州在深耕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,开始布局先进材料、生物医药等新的赛道,东莞在电子信息赛道持续深耕,布局“科技东莞”战略,产业向“微笑曲线”两端延伸。
如今,苏州拥有万亿级的产业集群三个——电子信息、先进材料、装备制造,而生物医药产业也进入国内第一方阵。
而东莞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,另外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分别为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食品饮料、纺织服装鞋帽。
如何布局发展?
引进大院大所 打造产业创新集群
调研上,肖亚非直言,东莞要认真学习苏州在发展总部经济、拓展新产业、释放新产能、优化综合环境、招引聚集人才、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等方面的好经验、好做法,并将其转化为具体举措,全力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,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。
考察团这次分别去了友达光电(昆山)有限公司、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、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等地考察。这三个地方代表三种不同的主体,属于抓经济抓城市建设的不同抓手。
当前,苏州逐步走向了“多强”支撑的产业局面。四大支柱产业有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先进材料,如上所述,其中三个已经是万亿级的产业集群。去年,纳米新材料、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、高端纺织三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,数量约占全国的1/15。40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数量位列全国第四。
翻看苏州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,新动能表现亮眼,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910.4亿元,同比增长9.3%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.12万亿元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53.7%。
“苏州建一个研究院,带动一个细分行业的发展。”赛迪华南智创中心主任龚佳勇表示,两年前,团队就曾研究过江苏尤其是苏州的发展模式。
他介绍,苏州在培育新型产业过程中,积极引进大院大所,而且在引入过程中没有强制性要求产出,因此在承接一些国家级的重大科研项目、重大的科技产业化项目时就建立了前期优势。如现在苏州的生物医药的成绩,就离不开当年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的布局。
当前,苏州产业转型之路已越来越清晰,正瞄准产业创新集群发力。《苏州发展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二十条指导意见》明确指出,“十四五”时期,苏州将动态投入超100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和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,用来专门推动发展创新集群,将苏州打造为“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”示范城市。
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徐积明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,集群是创新的最佳组织形态,抱团攻关强化了资源整合和成果转化能力,有助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。
东莞可以如何做?
打破“一业独大” 选定赛道不放松
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,大湾区建设加快,东莞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,积极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,构建“四梁八柱”,苏州的产业布局,新动能拓展,都对东莞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。
龚佳勇分享,苏州对自己选定的赛道非常执着。从苏州工业园建园早期,园区就拿出财政的三分之一做规划,如今园区的发展按照规划85%落实,可以说是按照原有蓝图来推进的。
具体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,布局于2006年,2008年后进一步强化。时任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、分管科技局的杨建中回忆,“当时的工委书记整天追问我,这些企业什么时候爆发?”他回答,10年。
经过二十余年的沉淀,信达生物、基石药业、康宁杰瑞等一批创新药企,医药企业超过4000家,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,进入国内第一方阵,是苏州未来的“一号产业”。
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教授、博导,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代表着政府独特的魄力和勇气。“很多企业不是一下子就能产生效益,但是在对未来的把控上、对企业未来趋势的预期上,政府的战略眼光十分重要,要有坐‘冷板凳’的忍耐性和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决心。”
当下东莞可以如何做?龚佳勇分析,现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少就是从电子信息产业孕育出来的,东莞是有先天优势的,像AI、集成电路。关键就是要选定并坚持下去。毕竟产业结构调整,都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,不是说一下子就可以实现的。东莞需要有这种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定力。
“产业需要积累,不是说现在这个时候适合做什么,那个时候适合做什么”。龚佳勇再举例合肥的模式,最开始选择京东方,刚开始市场是悲观的,但是合肥坚持下来了,并为了产业发展暂停正在建设的地铁,换来今天的成果,再到如今的新能源产业,“关键是需要选定并坚持走下去”。
龚佳勇表示,目前东莞的芯片、半导体产业是具有一定优势的,也有一批像天域、利扬等企业,新能源方面的储能产业也是可以瞄准的,还要摒弃“产业落后”这个观念,产业没有高低端之分,也没有传统和新兴之分。
事实上,东莞清楚知道“一业独大”的危险。《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显示,东莞已被明确为广东省新一代电子信息、现代轻工纺织、软件与信息服务、前沿新材料、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布局的核心城市。
当下或许是竞争力重塑,东莞再创业的最佳机会。
调研有何成果?
学习产才融合经验 做足各类人才“引育留用”
除了东莞市委书记率队赴苏州,7月份以来东莞多个考察团前往苏州。
稍早前,东莞市委组织部(市委人才办)就牵头组成考察团,到包括苏州在内的城市学习产才融合方面的先进经验。
人才是第一资源,可以为城市发展注入澎湃动力。截至2022年7月,东莞市人才总量超过282万人,高层次人才超过20万人。
结合日前调研,东莞市委组织部发布调研成果文章坦言,近年来,东莞市通过持续推进人才强市战略,实施两轮“十百千万百万”人才工程,推动人才工作取得良好成效,但与杭州、苏州、宁波这三个长三角城市相比,差距仍然较大,总体表现在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不足,人才与产业的关系,还停留在产业聚集人才层面,没有实现人才驱动产业的转换。
调研文章列举“高端人才产业贡献效应差距大”。人才引育目的是要发挥作用,苏、杭、甬三市人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较高,特别是领军人才在孵化、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效果比东莞要好很多。比如,苏州领军人才企业达2771家、累计纳税超500亿元,其中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74家,46家企业实现上市。
聚焦“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,就出台什么样的政策”。文中分享了苏州的多项人才工作办法,其中四大主导产业及25个细分领域新赛道,做足各类人才“引育留用”文章。如在先进材料领域,苏州布局了苏州实验室、姑苏实验室、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,集聚大量先进材料领域高端人才,仅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团队便超过600人。
人才工作还要巧用国际高端人才。苏州市在全国最早发布“外籍院士工作站、外国专家工作室”管理办法,建立11家外籍院士工作站(包括诺贝尔奖得主1人),116家省级外国专家工作室,299家市级外国专家工作室。目前有1.4万多外籍人才、5.5万多留学回国人员,外国人才总数仅次于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广州,位居全国第五。
东莞需要正视差距,在人才工作上加强谋划,加大力度,奋起直追,为全市发展激活人才引擎。
干部要如何做?
亲商服务 让企业专注自身生产
在东莞市直机关党组织书记专题研讨班结束后,东莞市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张永艳发表了《拼经济,东莞干部要向苏州学什么?》的文章,引起了广泛的关注。
毕竟政府的科学治理能力、干部的治理水平差异,是地区竞争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因此,去年以来,东莞一再强调末端执行力的重要性。
张永艳分享到,在学习中得知,苏州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全年70%左右的时间都用在抓招商、跑项目、下企业上,50%左右的公务员直接为企业跑腿办事。昆山为了引进外资项目,买回日本、韩国和中国台湾电话号码本,给一个个企业打电话;在没有项目审批权的情况下,为了批一个外资项目,党员干部跑南京102次,把困难留给自己,把方便留给企业。
苏州工业园区率先从新加坡借鉴引进亲商服务理念,这种全新的理念让园区的开发建设者实现了从“管理者”向“服务员”的角色转变。
张永艳建议,深入学习借鉴苏州的先进经验做法,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坚持“科技创新+先进制造”城市特色,以全球化视野来谋划创新。
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党组书记、院长林辉芳也参与了专题班的学习。她表示,对于生物医药、纳米技术、信息技术等朝阳产业,苏州加大了引进力度,即使这些企业可能在短期内没有效益,甚至无法确定何时能有效益,仍然给予了诸如土地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支持。
林辉芳强调,凡是要“跑”(办理相关手续)的,哪怕是“跑”中央,都是由政府主动办理或组织牵头办理,政府从来不会简单直接地对企业说“不”,而是竭尽所能为企业想办法、找出路,而企业只需专注于自身生产,真正地把服务型政府落到实处。
采写:南都记者 梁锦弟